汛期是炭疽高發期,雨水沖涮導致疫源地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桿菌暴露地表,汛期家畜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侵襲,炭疽流行和發生風險增大。為切實做好炭疽防控工作,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制定本要點。主要用于指導養殖等從業人員、基層動物防疫和疾控人員做好炭疽防控工作。
一、畜間疫情監測排查
1.開展炭疽疫情監測排查,重點監測疫源地和其他高風險區的家畜,及時發現和處置異常情況,排除疫情隱患。
2.對炭疽新老疫區的牛羊養殖、交易、屠宰、無害化處理等場所開展全面排查;對牲畜交易、屠宰等重點場所進行巡查。
3.降水較多的地區,要加大排查力度和頻次,必要時對重點疫區開展環境監測。
4.嚴格按照《動物炭疽診斷技術》(NY/T 561)要求對病死畜采樣送檢,堅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二、 畜間疫情報告
1.從事動物疫病監測、檢測、檢驗檢疫、研究與診療以及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發現動物感染炭疽或者疑似感染炭疽,應立即向所在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或者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2.有關單位接到疫情報告后應按照農業農村部動物疫情報告管理的相關規定認定和上報疫情,如符合快報情形的按照快報規定進行報告。
三、畜間免疫接種
1.根據疫情動態和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重點地區免疫計劃,適時開展家畜免疫。開展炭疽免疫接種情況核查,確保易感家畜處于有效免疫保護狀態。對疫區內的所有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2.使用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炭疽疫苗,并按免疫程序進行接種,建立免疫檔案。
3.懷孕的動物或者2到3周內要屠宰的動物不適合接種疫苗,動物接種疫苗前以及接種后1到2周內不得使用抗生素。奶牛接種疫苗后1到2周內的產奶不宜食用,煮沸處理后可用作肥料或其他工業用途。
4.疫苗接種后剩余的空瓶、使用的注射器和容器等須經高壓滅菌后處理或徹底焚燒處理,嚴控生物安全風險。
四、消毒滅源
1.對新老疫區進行經常性消毒,加強養殖環境、畜禽圈舍、污染飼草飼料等消毒滅源工作,及時徹底消除疫情隱患。
2.雨季開展重點消毒,扎實做好養殖、運輸、屠宰、無害化處理等各環節全鏈條全方位清洗消毒。
3.對病死動物和被撲殺動物及其產品(包括肉、臟器、生皮、原毛、血液、精液和奶等)、排泄物、可能被污染的飼料墊料、污水等嚴格按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相關要求進行消毒。
五、病死畜無害化處理
1.嚴格做好病死畜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水源和環境。會同有關部門,及時開展巡查和排查,搜集因災因病死亡的動物尸體,嚴格按照《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要求,做好無害化處理。
2.對炭疽確診病例,嚴格按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進行無血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原則上就地焚燒;確需移動,應將死亡動物天然孔塞緊后,嚴格包裹,以防擴大污染地區。動物尸體焚燒按照《疫源地消毒總則》(GB 19193)有關措施執行,不得對尸體直接進行掩埋處置。無害化處理時,避免使用生石灰。
六、規范處置畜間疫情
1.按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要求,嚴格落實無血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緊急免疫、關閉易感動物交易市場等措施,及時規范處置疫情。
2.炭疽病死動物等掩埋點應設立永久性警示標志,禁止在周邊放牧,防止家畜飲用野外低洼地蓄積的雨水。
3.做好疫情追蹤溯源, 采集患病動物放牧、飲水場所的土壤、水源和飼料等環境樣本,進行炭疽芽孢桿菌鑒定,查找疫情源頭。
七、檢疫監管
1.嚴格按照《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和產地檢疫、屠宰檢疫規程做好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檢出炭疽陽性動物時,按《炭疽防治技術規范》要求處理。
2.加強運輸環節和屠宰環節檢疫監管,嚴格查驗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和運載車輛備案情況,防止染疫或疑似染疫的家畜進入流通環節。
3.嚴格執行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ㄑ停┧绖游?,對死亡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四不準一處理”措施。
八、人員防護
1.動物防疫、檢疫、實驗室檢測和飼養場、屠宰場、畜產品及皮張加工企業工作人員應注意個人防護。
2.疑似炭疽病料標本的涂片、染色和鏡檢,以及滅活材料的PCR試驗和沉淀試驗操作應在BSL- 2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培養操作應在BSL-3實驗室進行。實驗室操作人員按照相應生物安全級別實驗要求開展個人防護,長期從事炭疽診斷的專業人員建議接種炭疽疫苗。
3.參與疫情處置的有關人員,應穿防護服和膠靴,戴口罩、手套、護目鏡,采取有效的衛生防護、醫療保健措施,做好自身防護。處置完畢后,應及時對個人及環境進行消毒,接受健康檢查,出現不良癥狀時及時就醫。
九、人間炭疽疫情報告
1.病例報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檢疫機構發現肺炭疽病例(包括疑似、臨床診斷或實驗室確診)后,應在診斷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其他類型的炭疽病例應在診斷后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炭疽疫情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別時,應按規定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十、人間炭疽疫情處置
1.做好流行病學調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炭疽病例報告后,應立即進行疫情核實和個案調查,主要內容包括病例基本情況、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測結果、接觸或暴露史、可能的感染來源及方式、可疑污染的環境等,填寫個案調查表,并調查病例的共同暴露人群和接觸者,開展病例搜索。同時收集當地人口資料、患者及居民居住環境、自然景觀、氣象資料等;了解疫點所在地既往疫情和流行強度;收集當地動物養殖、屠宰、銷售、發病、死亡及死亡動物處置等信息。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風險評估,指導疫情處理。涉及畜間疫情時,應將相關信息通報農業、市場、公安等部門,聯合相關部門進行規范處置。
2.做好病例診斷、隔離和治療,醫療機構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盡可能在抗生素治療前采集病例的相應標本并進行檢測。醫療機構按照《炭疽診斷》標準進行病例診斷,在報告病例的同時應隔離患者,避免遠距離運送。皮膚炭疽病例原則上隔離至創口痊愈、痂皮脫落為止,如臨床癥狀消失,皮損全部結痂硬結,周圍皮膚無紅腫,可出院居家隔離。其他類型病例應待癥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養兩次陰性后出院。青霉素類、喹諾酮類、四環素類、氨基糖苷類、碳青霉烯類等多種抗生素治療炭疽有效,參照炭疽診療方案進行規范抗生素治療,同時應建立有效的支持療法。
3.做好個體防護,參加標本采集、尸體處理、環境消殺、實驗室檢測的人員采取傳染病二級防護措施,使用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工作帽、醫用防護服或隔離衣、防護鞋(套),必要時佩戴防護眼罩或面罩。標本檢測需在生物安全二級或以上實驗室中進行。
4.做好接觸者管理,肺炭疽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應在隔離條件下接受醫學觀察14天,可居家或集中隔離。其他類型炭疽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不需要隔離,只需進行醫學觀察。對曾暴露于病例同一感染來源的人員,應醫學觀察14天。對患者的共同暴露人員和密切接觸者可進行預防服藥,首選環丙沙星或多西環素,替代選擇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克林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V鉀等。
5.做好消毒,患者個人物品做好消毒處理,醫療廢棄物按規定集中處理。炭疽患者死亡,尸體以浸透消毒劑的床單包裹后火化。隔離病房常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應進行終末消毒。對可疑污染環境的無害化處理參照《炭疽防治技術規范》。
十一、健康教育和能力培訓
1.對養殖、屠宰加工等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消費者,重點宣傳病死、死因不明、來源不清動物的潛在危害和相關處理規定,引導消費者購買和食用檢疫合格的動物及動物產品,發現牲畜異常死亡要及時報告。
2.炭疽新老疫區和高風險地區要加強疫病流行特點、臨床特征、危害等知識宣傳,教育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護,不要在疫點、疫區、江河流域、洪水侵襲過的草場牧地等炭疽芽孢污染高風險區域放牧、割草,增強群眾疫病防控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3.加強對基層動物防疫人員動物炭疽臨床癥狀、診斷監測、疫情處置、無害化處理、人員防護等防治知識培訓,提高 “早發現、快反應、嚴處置”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炭疽診療知識培訓,提高診斷意識和診治能力,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報告。提高基層疾控機構疫情處置能力,加強監測,及時發現并規范處置疫情,降低擴散風險。
十二、聯防聯控
1.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炭疽聯防聯控機制,第一時間相互通報疫情信息,定期會商疫情形勢。
2.根據防控工作實際需要,聯合處置疫情和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聯合開展炭疽防治知識宣傳教育,重點指導高危人群做好個人防護、及時就診、正確處理病畜及其產品。
3.密切配合當地宣傳部門做好媒體風險溝通,避免群眾恐慌,加強防護意識,減少輿情風險。
?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農業農村部屠宰技術中心) 2023年8月16日
?? 農業農村部發布《汛期保障屠宰環節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的指導意見》
???農業農村部發布《洪澇災區動物防疫技術指南 (2023年版)》
? 《雨季養殖場戶非洲豬瘟防控技術要點》
? 《汛期動物疫病防控技術指導意見》